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饶 翔
“因为在上海作协工作,我接触过很多获茅奖的作家作品,今天能和这么多优秀作品一同参评,已经是莫大的荣幸。”听到《千里江山图》获奖的消息,孙甘露想到,他的小说发生年代是1933年,而那年茅盾先生发表了《子夜》。“我想正好借这部作品向前辈作家表示深深的敬意!”
孙甘露是地道的上海人,从没离开过上海。“《千里江山图》写的也是上海的历史,上海是一座伟大的城市。作品能够获奖,也是对这座城市的回馈。”
(相关资料图)
《千里江山图》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,以陈千里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地下工作者,面对白色恐怖和生死考验,以忠诚与信仰、勇毅与牺牲,在危机四伏的隐秘战线上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,成就了惊心动魄、震撼人心的红色传奇。
孙甘露 资料图片
最初有创作想法,是在20多年前。当时孙甘露和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包括画家,在一起聊天,说起了绘画史的掌故。有历史上的、传说中的,也有关于上海的。里面有些内容,他后来还写到小说里去了。“但是具体要写什么,我没想清楚。”
后来有一个契机,让他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次秘密转移行动——党中央从上海转移到瑞金。“从上海到瑞金的直线距离,大概就1000多里地。但在当时是不能这样走的,必须绕道,这样的话就是3000里地。《千里江山图》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。”
一次机密的行动,也是一次返乡之旅,一次对未来的展望之行。孙甘露通过小说的叙事旅程回溯时代的风貌,通过街巷、饮食、视觉和味觉唤起乡愁和城市的记忆,唤起对家国命运最深切的痛楚,对大变革时代的拥抱和体悟。
获奖作品书影 资料图片
孙甘露曾写过《信使之函》《访问梦境》《我是少年酒坛子》等,被文坛视作“先锋派”的代表,而创作《千里江山图》是一次新的尝试。小说的题材、人物塑造、叙事方式都呈现了很大的变化,从扑朔迷离的先锋叙事转向了朴实平整的现实叙事,为革命历史叙述提供了新的艺术可能。孙甘露坦言:“我把自己视作一个初学者,一个新作者,实际上也确实如此。尝试接触一个全新的小说领域,从头至尾将其视为一次全新的学习过程,既是对历史的辨析,也是对历史题材写作的辨析和想象。”
正是在准备这部小说的日子里,他重新认识了近代中国的历史、中国文学的传统,重新认识外国文学的影响,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。同时,为了让细节更具说服力,孙甘露广泛搜集中共党史早期史料,深度挖掘龙华革命烈士生平事迹,查阅参考当时的城市地图、报纸新闻、风俗志等档案材料。一条马路、一件大衣、一出戏、一部交响曲、一道菜……建构出身临其境的空间感。
创作从未止步。孙甘露透露,他目前正在翻阅一些史料,也有些不成熟的构想,希望将来有契机变成一个成熟的故事,呈现给读者朋友们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08月12日 04版)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标签: